《汉书·西域传》曰 〔1〕 ,罽宾有苜蓿 〔2〕 。大宛马,武帝时得其马。汉使采苜蓿种归,天子益种离宫别馆旁。
陆机《与弟书》曰:“张骞使外国十八年,得苜蓿归。”
《西京杂记》曰 〔3〕 :“乐游苑自生玫瑰树,下多苜蓿。苜蓿,一名‘怀风’,时人或谓‘光风’;光风在其间,常肃然自照其花,有光彩,故名苜蓿‘怀风’。茂陵人谓之‘连枝草’。” 〔4〕
【注释】
〔1〕见《汉书》卷九六《西域传》。罽(jì)宾、大宛是《西域传》中二国名,《要术》所引分别记载在该二国项下。《要术》是掇引其意,不是原文。
〔2〕苜蓿: 这是紫花苜蓿(Medicago sativa),豆科,多年生宿根草本,即张骞出使西域传进者。古代所称苜蓿,即指此种。现在我国北方栽培很广,为重要绿肥和牧草。《要术》主要用作饲料,还没有作为绿肥。
〔3〕《西京杂记》: 旧题西汉刘歆撰,经考证,作者实为东晋葛洪。“西京”指西汉京都长安。所记多为西汉遗闻佚事,也间有怪诞的传说。
〔4〕今本《西京杂记》卷一载有此条,多有异文,“光风”下是:“风在其间,常萧萧然,日照其花,有光彩,故名苜蓿为‘怀风’。”比较明顺。《要术》“肃然自照”,费解,有脱讹,末一“苜蓿”下也宜有“为”字。乐游苑,西汉宣帝所建,故址在今西安城南、大雁塔东北。茂陵,原为茂乡,因汉武帝陵墓所在,因名茂陵。汉宣帝时建茂陵县,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北。
【翻译】
《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,罽宾国有苜蓿。大宛国有好马,汉武帝时得到了大宛马。汉朝出使西域的人,采得苜蓿种子回来,天子便在离宫别馆的旁地,多加种植。
陆机给他弟弟的信里说:“张骞出使外国十八年,带得苜蓿种回来。”
《西京杂记》说:“乐游苑中有野生的玫瑰树,树下多长着苜蓿。苜蓿,又名‘怀风’,当时人也有叫它‘光风’的;风吹在枝叶间,〔萧萧地发出响声,太阳〕照着它的花,反映出光彩,因此叫苜蓿为‘怀风’。茂陵人管它叫‘连枝草’。”
地宜良熟。七月种之。畦种水浇,一如韭法。 亦一剪一上粪,铁耙耧土令起,然后下水。
旱种者,重耧耩地,使垅深阔,窍瓠下子,批契曳之。
每至正月,烧去枯叶。地液辄耕垅 〔1〕 ,以铁齿 楱 楱之,更以鲁斫 其科土 〔2〕 ,则滋茂矣。 不尔,瘦矣。
一年三刈。留子者,一刈则止。
春初既中生啖,为羹甚香。长宜饲马,马尤嗜 〔3〕 。
此物长生,种者一劳永逸。都邑负郭,所宜种之。
崔寔曰:“七月、八月,可种苜蓿。”
【注释】
〔1〕地液: 指返浆。启愉按: 华北平原地区,现在大体上在惊蛰前后地面开始解冻融化,这时融层还薄,冻层仍厚。随着气温的继续上升,土层融化逐渐加厚,融雪和解冻水分聚积地表(下面有冻层托水),地面形成显著潮湿状态,通常称为“返浆”。返浆阶段是春季保墒最有利的时期。《要术》称返浆初期为“地释”,即化冻,称返浆盛期为“地液”,就是地面显著潮湿的状态。 耕垅: 耕翻沟间的垄。垅,同“垄”。启愉按: 《要术》的“垅”,通常指播种沟或栽植沟,但这里的“垅”指条播的行间,即播种沟间,因为种着苜蓿的沟是不能耕翻的。但紫苜蓿的根系强大,会延伸到行间,现在耕翻行垄,不但松土保墒,并且耕断延伸的旧根,促使新根生长,起到更新复壮的作用。下文用鲁斫掘锄宿根外旁的土,作用相同。《四时纂要·十二月》“烧苜蓿”条:“耕垄外,根斩(断),覆土掩之,即不衰。”目的也相同。
〔2〕鲁斫: 一种重型钝刃的锄头,《王氏农书》说就是“ ”,见图十六。
〔3〕“嗜”下《辑要》引《要术》有“之”字,宜有,不然,或与“此物”连读,就费解了。
【翻译】
地要肥要整熟。七月里下种。畦种,浇水,都和种韭菜的方法一样。 也是每剪一次,上一次粪,用手用钉耙把土耧松,然后浇水。
大田旱种的,用耧犁在播种沟内重耩两次,把沟耩得深些阔些,用窍瓠下子,拖着批契覆土。
每到正月,用火烧掉地上的枯叶。到来春土壤返浆时,随即耕翻沟间的垅,接着拖铁齿耙耙过,再用鲁斫刨锄宿根外旁的土。这样,就自然滋生茂盛了。 不然的话,就瘦弱了。
一年可以割三次。准备留种的,割一次便停止。
初春嫩苗既可以生吃,就是烧羹吃也很香。特别宜于饲马,马非常喜欢吃。
这种植物寿命长,种一次,〔以后年年萌发新苗,〕一劳永逸。城市近郊地方,应该多种些。
崔寔说:“七月、八月,可以种苜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