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尔雅》曰 〔1〕 :“榆,白枌 〔2〕 。”注曰:“枌榆,先生叶,却着荚;皮色白。”
《广志》曰:“有姑榆,有朗榆。” 〔3〕
按: 今世有刺榆 〔4〕 ,木甚牢韧,可以为犊车材。 榆 〔5〕 ,可以为车毂及器物。山榆,人可以为芜荑。凡种榆者,宜种刺、 两种,利益为多;其余软弱,例非佳木也。
【注释】
〔1〕见《尔雅·释木》,正文与郭璞注并同。
〔2〕白枌(fén): 即今白榆(Ulmus pumila),榆科,即通常所指的榆,故东北、陕西等地通称“榆树”,河南、河北称“家榆”。本篇所种,也以此种为中心,也就是所谓的“凡榆”。树皮暗灰色,幼枝灰白色。春间先叶开花,不久结果,翅果春夏间成熟,由绿色变成黄白色,俗名“榆钱”。北方常以果荚和面粉等蒸食;青荚蒸过晒干可酿酒;老熟的含油量多,可榨油,并可制酱。但《尔雅》注说“先生叶”,不确,应作“先生花”。
〔3〕《御览》卷九五六“榆”引《广志》作:“有姑榆,有郎榆。郎榆无荚,材又任车用,至善。 ……”《类聚》卷八八“榆”引同《御览》,有错脱。姑榆,即《尔雅·释木》的“无姑”,是榆科的大果榆(Ulmus macrocarpa),也叫“黄榆”。先叶开花,春夏间结大翅果,产于北方。其果实的加工品,现在中药上还保留着“芜荑”的名称。唐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说:“作酱食之 ……此山榆仁也。”因其果仁可作酱,因亦称其酱为“芜荑”,就是贾氏说的山榆仁可以作芜荑酱。山榆也就是大果榆。朗榆,即榆科的榔榆(Ulmus parvifolia)。翅果小形,深秋成熟。大果榆和榔榆的木材都坚实,可作车辆、农具等,非如贾氏所说“其余的榆树都不坚韧”。
〔4〕刺榆: 是榆科的Hemiptelea davidii,小枝具硬刺,花与叶同时展放。果实半边生翅,翅歪斜,初秋成熟。木质坚韧、致密。
〔5〕 榆: 这种榆木特别宜于加工镟作材,可供镟成多种中空的器物,在木理上有其特性,和刺榆、山榆不同。但未详是何种榆木。
【翻译】
《尔雅》说:“榆,就是白枌。”注解说:“就是枌榆,先生叶,随后长荚;树皮白色。”
《广志》说:“有姑榆,有朗榆。”
〔思勰〕按: 现在有刺榆,木材很坚韧,可以用来作牛车的木料。 榆,可以作车毂和各种器皿。山榆,果仁可以作“芜荑酱”。凡〔作为用材木〕种的榆树,该种刺榆和 榆两种,得到的利益多;其余的榆树都不坚韧,不是好木材。
榆性扇地,其阴下五谷不植。 随其高下广狭,东西北三方所扇,各与树等。 种者,宜于园地北畔,秋耕令熟,至春榆荚落时,收取,漫散,犁细 ,劳之。
明年正月初,附地芟杀,以草覆上,放火烧之。 一根上必十数条俱生,只留一根强者,余悉掐去之。 一岁之中,长八九尺矣。 不烧则长迟也。
后年正月、二月,移栽之。 初生即移者,喜曲,故须丛林长之三年,乃移种。 初生三年,不用采叶,尤忌捋心; 捋心则科茹不长 〔1〕 ,更须依法烧之,则依前茂矣。 不用剶沐。 剶者长而细,又多瘢痕;不剶虽短,粗而无病。谚曰:“不剶不沐,十年成毂。”言易粗也。必欲剶者,宜留二寸。
于堑坑中种者,以陈屋草布堑中,散榆荚于草上,以土覆之。烧亦如法。 陈草速朽,肥良胜粪。无陈草者,用粪粪之亦佳。不粪,虽生而瘦。既栽移者,烧亦如法也 〔2〕 。
【注释】
〔1〕捋心则科茹不长: 截去顶梢,树干就长不高。小榆树被截去顶梢后,顶端生长优势被消除,植株为了保持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,截口和下部会长出丛密的分枝杈,变得臃肿矮脞,影响长干,使树干长不高,影响日后取材。
〔2〕“既栽移者,烧亦如法也”,可疑。启愉按: 苗木贴地刈去,今称“平茬”。平茬行于苗期,促其速长;移栽定植后,一般不再平茬。《氾书》种桑法,《要术》本篇园北种榆和下文近市之地种榆,都这样;《种榖楮》篇也是这样;时间都在“明年正月”的幼苗期。至元代的《农桑辑要·栽桑》引《务本新书》和《士农必用》也是十月平茬,放火烧之,未见移栽定植后再平茬者。据此,这里“既栽移者”,疑有误,疑“者”应作“前”,是注解正文的“烧亦如法”的。
【翻译】
榆树的特性是郁闭度大,荫蔽面广,在它的树荫下面喜光的五谷长不好。 随着它庞大树冠的高低宽狭,它所荫蔽的东、西、北三面,与树冠相等。 所以,种榆树应该种在园地的北面。秋天先把地耕熟,到春天榆荚成熟掉落时,收取榆荚,撒播,用犁细浅地犁一遍,再耢平。
明年正月初,贴近地面割去苗株,用草盖在上面,放火烧它。 不久一根苗茬上一定会长出十几条新条,只留一条挺直健壮的,其余的都掐掉。 在这一年中,就长到八九尺高了。 不烧过就长得慢。
又明年正月、二月里,掘出苗木移栽。 如果在幼苗初生时就移栽,容易弯曲,所以必须在丛密的苗林中长养三年,〔胁使直立向上生长,〕然后再移栽。 栽后的头三年,不要采叶,尤其禁忌截去顶梢, 截去顶梢后就会枝杈丛脞过密,使树干长不高,结果只有照上面的办法重新平茬烧过,才能依旧茂盛起来。 也不要剪枝。 修剪过的,树干长得又长又细,还有许多瘢痕;不修剪的,虽然长得矮些,但粗壮没有毛病。农谚说:“不剪不裁,十年长成车毂材。”正是说容易长得粗大。一定要剪枝的话,基部必须留下二寸。
种在沟坑中的,先在坑底铺上盖房子的陈草,把榆荚撒在草上,再盖上土。以后也要依照上面的方法平茬烧过。 陈草很快就腐烂,比粪还肥美。没有陈草,用粪粪上也好。如果不施粪,虽然也长苗,但瘦弱。所谓平茬烧过,是在栽子移栽〔之前〕。
又种榆法: 其于地畔种者,致雀损谷;既非丛林,率多曲戾。不如割地一方种之。其白土薄地不宜五谷者,唯宜榆及白榆 〔1〕 。
地须近市。 卖柴、荚、叶,省功也。 榆、刺榆、凡榆: 三种色,别种之,勿令和杂。 榆,荚叶味苦;凡榆,荚味甘。甘者春时将煮卖,是以须别也。 耕地收荚,一如前法。先耕地作垅,然后散榆荚。 垅者看好,料理又易。五寸一荚,稀穊得中。 散讫,劳之。榆生,共草俱长,未须料理。
明年正月,附地芟杀,放火烧之。亦任生长,勿使棠 杜康反 近 〔2〕 。又至明年正月, 去恶者;其一株上有七八根生者,悉皆斫去,唯留一根粗直好者。
三年春,可将荚、叶卖之。五年之后,便堪作椽。不 者,即可斫卖。 一根十文。 者镟作独乐及盏。 一个三文。 十年之后,魁、碗、瓶、榼、器皿,无所不任 〔3〕 。一碗七文,一魁二十,瓶、榼各直一百文也。 十五年后,中为车毂及蒲桃缸。 缸一口,直三百。车毂一具,直绢三匹。
其岁岁料简剶治之功 〔4〕 ,指柴雇人 — 十束雇一人 — 无业之人,争来就作。卖柴之利,已自无赀; 岁出万束,一束三文,则三十贯;荚叶在外也。 况诸器物,其利十倍。 于柴十倍,岁收三十万。 斫后复生,不劳更种,所谓一劳永逸。能种一顷,岁收千匹。唯须一人守护,指挥,处分,既无牛、犁、种子、人功之费,不虑水、旱、风、虫之灾,比之谷田,劳逸万倍。
男女初生,各与小树二十株,比至嫁娶,悉任车毂。一树三具,一具直绢三匹,成绢一百八十匹: 娉财资遣,粗得充事。
《术》曰:“北方种榆九根,宜蚕桑,田谷好。” 〔5〕
崔寔曰 〔6〕 :“二月,榆荚成,及青收,干,以为旨蓄。 “旨,美也;蓄,积也。司部收青荚,小蒸,曝之,至冬以酿酒,滑香,宜养老。《诗》云:‘我有旨蓄,亦以御冬’也 〔7〕 。” 色变白,将落,可作 。随节早晏,勿失其适。 “ ,音牟; ,音头: 榆酱。””
【注释】
〔1〕“白榆”,各本同。但本篇的“榆”即指白榆,也就是“凡榆”,因其种植家常广泛,现在河南、河北通称“家榆”,而东北、陕西等地通称“榆树”,名称独占其余榆种。这样,“榆及白榆”就重沓含混,也和下文“三种色”不协调。黄麓森疑是“白杨”之误,《农政全书》卷三八引《要术》即作“白杨”。这可能是徐光启改的,我认为改得对。
〔2〕“棠杜康反”,北宋本如文,《辑要》引同;南宋本作“掌止两反”,实是误解。启愉按:“棠”、“掌”都是“ ”的别体(不是棠梨、手掌),即“牚”字,今写作“撑”,《要术》是碰动、抵触的意思。“ ”,古本音“杜康反”(音堂),后来读“直庚切”(音称)。南宋本的“掌止两反”,本字原不误,但音注读成手掌字,就大错了。
〔3〕三种榆树都生长在原地,不给移栽。刺榆和普通的榆树,继续平茬砍去卖掉,促使速长新株。株间稠密,都采取小树育成法。只有 榆是留着育成大树取大材的。但五寸一株,即使经过疏间恶株,其林片丛林仍然很密,无法培育大树。这中间必然是经过多次砍伐使大株保持稀疏的。如五年可以镟作陀螺时,就砍伐去一些使之稀疏,而将留下的培育成十年的较大材木。十五年的更大材木,也是这样。不过原文省去没有说明。榼(kē),盛酒的器具。
〔4〕北宋本作“料简”,他本作“科简”。科简只是科斫枝条,与“剶治”同义;料简则是选择甄别,去其恶株及冗长枝条。简选人才,甄择事物,古文献称“料简”者甚多,“科简”是形似之误。
〔5〕《类聚》卷八八、《御览》卷九五六“榆”引有《杂五行书》,都是:“舍北种榆九株,蚕大得。”与《术》相类似。
〔6〕《类聚》卷八八、《御览》卷九五六都引作崔寔《四民月令》,较简,无注文。
〔7〕引《诗》见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。
【翻译】
又种榆树的方法: 在庄稼地边上种榆树的,招惹雀鸟,损害谷物;又不在丛林之中,树干往往长得弯曲歪斜。所以不如分出一片地来专门种榆树。那种白色土壤的瘦地,不宜于种五谷的,却宜于种榆树和白〔杨〕。
地须要靠近市集。 卖柴、卖榆荚和嫩叶,都省工夫。 榆、刺榆和普通的榆树,这三种要分开来种,不要混杂在一起。 榆的荚和叶味道苦,普通榆树的荚叶味道甜。甜的春天可以煮熟了出卖,所以必须分开来种。 耕地和收荚的方法,都跟前面说的一样。先把地耕出播种沟,然后播种榆荚在沟里。 条播的整齐匀直,又容易料理。五寸下一颗荚,稀密正合适。 播完后,用耢耢平。榆荚出苗后,杂草也同时生长,这时不必去料理锄治。
明年正月,贴近地面割去苗株,放火烧它。烧后也任它自己生长,不要去碰撞它。又到明年正月,掘去长得不好的恶株;其余一株根茬上长出有七八条新条的,只留下一根粗壮挺直的好枝条,其余的都砍掉。
到第三年春天,可以采得荚、叶出卖。五年之后,便可以作椽木。不是 榆的刺榆和普通的榆,可以砍掉卖去。 一根值十文钱。 榆可以用来镟成陀螺和小杯子。 一个值三文钱。 十年之后,镟成大羹碗、饭碗、瓶子、酒罐子和其他器皿,样样都可以作。 一个碗七文钱,一个大羹碗二十文钱,瓶子和酒罐子各值一百文钱。 十五年之后,可以作车毂和镟作葡萄缸。 缸一口值三百文钱。车毂一具值三匹绢。
每年简选和修剪的人工,可以指柴来雇人—十捆柴雇一个工—没有职业的人,便争着来帮工。单只卖柴的利益,已经非常丰足; 一年一万捆柴,一捆三文钱,就已经是三万文钱了;荚叶还不在内。 况且还有各种器具物件,利益十倍于柴价。 柴价的十倍,就是每年收三十万文钱。 加上砍去的刺榆和普通的榆,根茬上又会长出新条来,不须要再种,真所谓“一劳永逸”。假如能种上一顷地,一年可以收到一千匹绢。只须要一个人看护,指挥,处理,既没有牛、犁、种子、人工的劳费,也不怕水、旱、风、虫的灾害,比起种谷类的田来,劳逸相差万倍。
男女婴儿刚生下时,各人给他预先种二十株小树,等到结婚的年龄,树已长到可以作车毂。一株树可以作三具车毂,一具值三匹绢,一共就有一百八十匹绢。这样,聘礼或嫁妆,勉强可以应付了。
《术》说:“房屋北面种榆树九株,对蚕桑很相宜,对谷田也好。”
崔寔说:“二月,榆荚结成了,趁青嫩时采收,晒干,准备作‘旨蓄’。 “旨,就是美好;蓄,就是蓄积。管采收的人(?)收集青嫩的榆荚,稍微蒸一下,晒干,到冬天用来酿酒,酒又滑又香,宜于养老。《诗经》说:‘我有旨蓄,可以过冬。’” 榆荚成熟颜色变白,快要落下时,可以收来作‘ 酱’。随时掌握好早晚时间,不要错过适宜的时机。“ 音牟; 音头。 是榆仁酱。” ”
白杨, 一名“高飞”,一名“独摇” 〔1〕 。 性甚劲直,堪为屋材;折则折矣 〔2〕 ,终不曲挠。 奴孝切。榆性软,久无不曲,比之白杨,不如远矣。且天性多曲,条直者少;长又迟缓,积年方得 〔3〕 。凡屋材,松柏为上,白杨次之,榆为下也。
种白杨法: 秋耕令熟。至正月、二月中,以犁作垅,一垅之中,以犁逆顺各一到, 中宽狭,正似葱垅。作讫,又以锹掘底一坑作小堑。斫取白杨枝,大如指、长三尺者,屈着垅中,以土压上,令两头出土,向上直竖。二尺一株。明年正月中,剶去恶枝。一亩三垅,一垅七百二十株,一株两根,一亩四千三百二十株。 〔4〕
三年,中为蚕 都格反 〔5〕 。五年,任为屋椽。十年,堪为栋梁。以蚕 为率,一根五钱,一亩岁收二万一千六百文。 柴及栋梁、椽柱在外 〔6〕 。
岁种三十亩,三年九十亩。一年卖三十亩,得钱六十四万八千文。周而复始,永世无穷。比之农夫,劳逸万倍。去山远者,实宜多种。千根以上,所求必备。
【注释】
〔1〕白杨: 杨柳科杨属(Populus)的植物,为速生用材树种,常见的有毛白杨(Populus tomentosa)和银白杨(P. alba)。“高飞”形容它长得快,长得高;“独摇”形容它很快挺拔,高出其他的混生树种。
〔2〕“折则折矣”,各本相同,有误。“折”作为弯曲讲,与“曲挠”无别;如果作为折断讲,用作栋梁,将是不得了的祸害。清吴其濬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卷二一“白杨”引《悬笥琐探》:“白杨 ……修直端美,用为寺观材,久则疏裂,不如松柏材劲实也。”与《要术》所说“性甚劲直 ……凡屋材,松柏为上,白杨次之”符合。但虽不“曲挠”,日久却易析裂开坼,则“折”应是只差一点的“析”字之误,才讲得通。
〔3〕按:“榆树”确实容易挠曲,生长较慢,赶不上速生树种的白杨。白杨高大通直,不易弯曲,但容易析裂,用作建筑材料,不及松柏。
〔4〕这反映贾思勰当时的亩制是阔1步长240步的长条亩。1步6尺,1亩长1 440尺,每2尺1株,每株2根,1步的宽度开成3条插植沟,则
1 440÷2=720株(1沟株数)
720×2×3=4 320根(1亩总根数)
或谓株行距太密,不能长成大树,其实它是按时砍伐卖出,其选留者自可育成大树。“株”,各本同,上文既称“一株两根”,下文亦以一树为一根,此处亦宜称“根”。
〔5〕 (zhé): 搭蚕箔架的小横木。
〔6〕 “在外”应作“不在此例”讲,否则,小白杨已全数斫去卖光,还哪来“栋梁、椽柱”之利?
【翻译】
白杨, 又名“高飞”,又名“独摇”。 木材性质强劲条直,可以用作房屋材料;固然〔日子长了会析裂〕,但始终不弯曲。 榆树性质疏软,日子长了没有不弯曲的,比起白杨来,差得远了。而且它天性就多弯曲,挺直的少;生长又慢,要许多年才能成材。凡建筑房屋的木材,松柏最好,其次是白杨,榆树最不好。
种白杨的方法: 秋天把地耕熟。到次年正月、二月中,犁出播种沟,一沟之中,用犁逆耕一遍,又顺耕一遍,使墒沟深些阔些,正像种葱的沟那样。沟开好之后,再用锹在沟底掘出一道道小横沟。斫取白杨枝条,像手指粗细三尺长的,弯曲着放入小横沟中,拿土压在上面,让枝条的两端露出土面,向上面直竖着。相隔二尺埋插一株。明年正月中,修剪去不好的侧枝。一亩地上直着开出三条插植沟,一条沟插植七百二十株,一株两根,一亩总共四千三百二十〔根〕。
长到三年,可以砍来作蚕架的椽条。五年,可以作房屋的椽木。十年,便可以作栋梁。拿蚕椽作标准计算,一根值五文钱,一亩地一年总共可以收得二万一千六百文钱。 柴和栋梁、椽木不在此例。
一年种三十亩,三年种九十亩。一年砍卖三十亩,总共可以得钱六十四万八千文。〔砍后又长出新株,每年轮流着砍卖,〕一周轮过又重新开始,永远没有穷尽。比起种庄稼的农夫来,一劳一逸,相差万倍。离开山地远的地方,实在应该多种。种得千根以上,什么材料都有求必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