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民要术

《齐民要术》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。本书共十卷,详细记述了古代农副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和经验,几乎囊括了古代农家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,堪称为一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百科全书。
货殖第六十二

范蠡曰:“计然云:‘旱则资车,水则资舟,物之理也。’” 〔2〕

白圭曰 〔3〕 :“趣时若猛兽鸷鸟之发。故曰: 吾治生犹伊尹、吕尚之谋,孙吴用兵,商鞅行法是也。” 〔4〕

【注释】

〔1〕本篇所记,除篇末引《淮南子》外,余均出于《汉书·货殖传》,也见于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。《要术》自序称:“商贾之事,阙而不录”,因此有人怀疑本篇不是贾思勰的本文,而是后人掺假的。其实不然。《要术》各卷讲谷物、蔬菜、经济作物和树木栽培以及动物饲养的某些篇中,都讲到农副产品的交易换钱,大面积的经营赚钱,大数量的买良汰劣,以至价格贵贱的预测,有时甚至损人利己,难道诸多记录也不承认是贾氏本文?贾氏反对的是以“舍本逐末”和“日富岁贫”为特征的“商贾”,就是不事生产,专门以经商买卖为业的行“商”坐“贾”,他们丢掉农业生产的根基,专搞别人产品的转手买卖,投机倒把,暴富暴贫,才是贾氏极力反对的。而“货殖”所讲的几乎全是农、林、牧、渔和副业生产的事项,没有脱离农副业生产,这和贾氏所经营的农副产品的买卖相一致,是以“自产自销”的方式进行,贾氏认为是农家分内之事,根基是扎扎实实的,有利于农业再生产的发展,完全不是空手倒把的“商贾”行径。所以,他引录了《货殖传》。

〔2〕此条见于《汉书·货殖传》者,作:“昔粤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,迺用范蠡计然。计然曰:‘ ……故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,物之理也。’”没有“范蠡曰”的引称。另外,《史记》裴骃《集解》引有《范子》,《旧唐书·经籍志下》五行类著录有《范子问计然》十五卷,并注说:“范蠡问,计然答。”(《新唐书·艺文志三》入农家类,作《范子计然》,注同)是唐开元时征书始出者,《隋书·经籍志》中未见,则此条来源,也可能出自《范子》之类后人托伪之书。“旱则资车,水则资舟”,是常理,恰恰和《汉书·货殖传》的“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”(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同)相反。颜师古解释:“旱极则水,水极则旱,故于旱时预蓄舟,水时预蓄车,以待其贵,收其利也。”《国语·越语上》文种对越王也说:“臣闻之贾人 ……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,以待乏也。”似乎这才合计然反常悬测的射利策略,则《要术》可能倒错了。

〔3〕白圭: 战国时人,善于经商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、《韩非子·喻老》也有一个白圭,善于筑堤治水,据《孟子》赵岐注说就是善于经商的这个白圭。但也有人说是另一人(如清阎若璩等)。

〔4〕这条也见于《汉书·货殖传》,同样没有“白圭曰”的题称。原文是:“白圭,周人也。当魏文侯时 ……乐观时变,故人弃我取,人取我予 ……与用事僮仆同苦乐,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。故曰: 吾治生犹伊尹、吕尚之谋,孙吴用兵,商鞅行法是也。”(《史记》同)“挚”通“鸷”。伊尹: 佐汤灭夏。吕尚: 即姜太公,佐周灭商。孙吴: 春秋时孙武和战国时吴起,都善于用兵,后世以“孙吴”并称。商鞅: 战国时人,帮助秦孝公变法,厉行新政,秦国因以富强。

【翻译】

范蠡说:“计然说过:‘在陆地要靠车子,在水里要靠船只(?),这是事物的自然道理。’”

白圭说:“赶上时间要像猛兽猛禽〔捕捉食物〕一样的迅捷。所以说,我经营生产,正像伊尹、吕尚的计谋,孙武、吴起的用兵,商鞅的行法一样。”

《汉书》曰 〔1〕 :“秦汉之制,列侯、封君食租,岁率户二百,千户之君则二十万;朝觐、聘享出其中。庶民、农、工、商贾,率亦岁万息二千,百万之家则二十万;而更徭、租赋出其中 ……

“故曰: 陆地,牧马二百蹏, “孟康曰: 五十匹也。蹏,古‘蹄’字。” 〔2〕 牛蹏、角千, “孟康曰: 一百六十七头。牛马贵贱,以此为率 〔3〕 。” 千足羊; “师古曰: 凡言千足者,二百五十头也。” 泽中,千足彘;水居,千石鱼陂 〔4〕 ;“师古曰: 言有大陂养鱼,一岁收千石。鱼以斤两为计 〔5〕 。” 山居,千章之楸, “楸任方章者千枚也。师古曰: 大材曰章,解在《百官公卿表》。” 安邑千树枣 〔6〕 ,燕、秦千树栗,蜀、汉、江陵千树橘,淮北荥南、济、河之间千树楸 〔7〕 ,陈、夏千亩漆 〔8〕 ,齐、鲁千亩桑、麻,渭川千亩竹;及名国万家之城,带郭千亩亩钟之田, “孟康曰: 一钟受六斛四斗。师古曰: 一亩收钟者,凡千亩。” 若千亩栀、茜, “孟康曰: 茜草、栀子,可用染也。” 千畦姜、韭: 此其人,皆与千户侯等。

“谚曰:‘以贫求富,农不如工,工不如商,刺绣文不如倚市门。’此言末业,贫者之资也。 “师古曰: 言其易以得利也。”

“通邑大都: 酤,一岁千酿, “师古曰: 千瓮以酿酒。” 货殖第六十二 〔9〕 、酱千瓨, “胡双反。师古曰: 瓨,长颈罂也,受十升。” 浆千儋; “孟康曰: 儋,罂也。师古曰: 儋,人儋之也,一儋两罂。儋,音丁滥反。” 屠牛、羊、彘千皮;谷籴千钟; “师古曰: 谓常籴取而居之。” 薪藳千车,船长千丈,木千章, “洪桐方章材也。旧将作大匠掌材者曰章曹掾。” 〔10〕 竹竿万个;轺车百乘, “师古曰: 轺车,轻小车也。” 牛车千两;木器漆者千枚,铜器千钧, “钧,三十斤也。” 素木、铁器若栀、茜千石; “孟康曰: 百二十斤为石。素木,素器也。” 马蹏、噭千, “师古曰: 噭,口也。蹏与口共千,则为马二百也。噭,音江钓反。” 牛千足,羊、彘千双;僮手指千; “孟康曰: 僮,奴婢也。古者无空手游口,皆有作务;作务须手指,故曰‘手指’,以别马牛蹄角也。师古曰: 手指,谓有巧伎者。指千则人百。” 筋、角、丹砂千斤;其帛、絮、细布千钧 〔11〕 ,文、采千匹, “师古曰: 文,文缯也。帛之有色者曰采。” 荅布、皮革千石; “孟康曰: 荅布,白叠也 〔12〕 。师古曰: 粗厚之布也。其价贱,故与皮革同其量耳,非白叠也。荅者,重厚之貌。” 漆千大斗; “师古曰: 大斗者,异于量米粟之斗也。今俗犹有大量。” 糵曲、盐、豉千合; “师古曰: 曲糵以斤石称之,轻重齐则为合;盐豉则斗斛量之,多少等亦为合。合者,相配耦之言耳 〔13〕 。今西楚荆、沔之俗 〔14〕 ,卖盐豉者,盐、豉各一斗,则各为裹而相随焉,此则合也。说者不晓,迺读为升合之‘合’,又改作‘台’,竞为解说,失之远矣。” 鲐、 货殖第六十二 千斤 〔15〕 ,“师古曰: 鲐,海鱼也。 货殖第六十二 ,刀鱼也,饮而不食者。鲐音胎,又音菭。 货殖第六十二 音荠,又音才尔反。而说者妄读鲐为‘夷’,非惟失于训物,亦不知音矣。” 货殖第六十二 、鲍千钧; “师古曰: 货殖第六十二 ,膊鱼也,即今不着盐而干者也。鲍,今之 货殖第六十二 鱼也。 货殖第六十二 音辄。膊,音普各反。 货殖第六十二 ,音于业反。而说者乃读鲍为 货殖第六十二 鱼之‘ 货殖第六十二 ’,音五回反,失义远矣。郑康成以为:‘ 货殖第六十二 ,于煏室干之。’ 〔16〕 亦非也。煏室干之,即 货殖第六十二 耳,盖今巴、荆人所呼‘ 货殖第六十二 鱼’者是也 〔17〕 ,音居偃反。秦始皇载鲍乱臭 〔18〕 ,则是 货殖第六十二 鱼耳;而煏室干者,本不臭也。煏,音蒲北反。” 枣、栗千石者三之; “师古曰: 三千石。” 狐、貂裘千皮,羔羊裘千石, “师古曰: 狐、貂贵,故计其数;羔羊贱,故称其量也。” 旃席千具;它果采千种 〔19〕 ;“师古曰: 果采,谓于山野采取果实也。” 子贷金钱千贯: 节驵侩 〔20〕 ,“孟康曰: 节,节物贵贱也,谓除估侩,其余利比于千乘之家也。师古曰: 侩者,合会二家交易者也;驵者,其首率也。驵,音子朗反。侩,音工外反。” 贪贾三之,廉贾五之 〔21〕 ,“孟康曰: 贪贾,未当卖而卖,未当买而买,故得利少,而十得其三;廉贾,贵乃卖,贱乃买,故十得五也。” 亦比千乘之家。此其大率也。

“卓氏曰 ……吾闻岷山之下沃壄,下有踆鸱,至死不饥。 “孟康曰: 踆音蹲。水乡多鸱;其山下有沃野灌溉。师古曰: 孟说非也。踆鸱,谓芋也。其根可食以充粮,故无饥年。《华阳国志》曰 〔22〕 ‘汶山郡都安县有大芋,如蹲鸱’也。” 〔23〕 谚曰:“富何卒?耕水窟;贫何卒?亦耕水窟。” 〔24〕 言下田能贫能富。

“丙氏 ……家,自父兄、子弟约: 俯有拾,仰有取。”

《淮南子》曰:“贾多端则贫,工多伎则穷,心不一也。” 〔25〕 “高诱曰:“贾多端,非一术;工多伎,非一能: 故心不一也。”

【注释】

〔1〕以下都是《汉书·货殖传》的引文,也见于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。文内唐人颜师古的注文是后人加进去的。

〔2〕引号内是原有注文。下同。但并非全是颜师古的注,有些是《要术》原有的。即如此处“蹏,古‘蹄’字”上面,今《汉书》题称“师古曰”,但实际应是孟康注。又如下面注文“楸任方章者千枚也”,“钧,三十斤也”,都没有题名,今本都题称“孟康曰”,而“鱼以斤两为计”,“洪桐方章材也”云云,今本颜注根本没有。这些都说明《要术》所用《汉书》的注本有不同,那时颜注本还没出世。启愉按: 《汉书》在贾思勰之前已有很多家注本,如东汉荀悦、服虔、应劭,三国魏邓展、苏林、如淳、孟康,吴韦昭,晋晋灼、臣瓒,后魏崔浩等,都对《汉书》作过注解,其注本都是单行。至唐代颜师古乃汇录各家注说,并加以己见对《汉书》作注,这就是现在通行的《汉书》颜注本。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都著录有孟康《汉书音义》九卷,从《要术》所引都是孟康注来看,贾氏所用似乎是孟康注本,由于其书单行,为使读者知其为何人所注,故贾氏每注题称“孟康曰”。但由于后人塞进了颜注,原来的孟注被搞乱搞丢,所以才会出现上举的有注无名等现象。

〔3〕以此为率: 指按这个比例计算。就是马牛的价格是50头和167头之比,也就是说,马的价格是牛的3.34倍。

〔4〕“陂”,《史记》同,今本《汉书》作“波”,颜师古特作注辨明:“波,读曰陂,言有大陂养鱼,一岁收千石鱼也。说者不晓,乃改其波字为‘皮’,又读为‘披’,皆失之矣。”不但《汉书》原文不同,颜注也不同。

〔5〕“鱼以斤两为计”,今本颜注无此句。《史记》裴骃《集解》引徐广语,有此解释。

〔6〕安邑: 县名,汉置,有今山西安邑镇及夏县地。

〔7〕“淮北荥南、济、河之间”,《史记》作“淮北、常山已南、河、济之间”。荥指荥泽,是古薮泽之一,久已湮塞,故址在今河南荥阳。常山即恒山,在山西北部;又汉郡名,郡治在今河南元氏西北。《史记》所指地区,比《汉书》要广阔得多,似乎反映山西、河北的木材逐渐被砍伐。

〔8〕陈: 今河南淮阳等地。 夏: 今河南禹州。

〔9〕 货殖第六十二 (xī): 同“醯”,醋。

〔10〕这整条注文,今本颜注没有,但见于《史记》裴骃《集解》引《汉书音义》。可能是孟康注而被后人脱漏题名。金抄作“洪桐”,《汉书音义》作“洪洞”,是形容木材粗大,而“洪桐”只是大桐树,“桐”疑“洞”之误。但“洪洞方章材也”这句,《汉书音义》作“洪洞方槀章材也”,“槀”应是袭上文“薪藁”而衍,《史记》中华标点本读“洪洞”为地名,标点为“洪洞方槀。章,材也。”“方槀”不词。“方”谓正直,“方章”是说平正粗直的大材木,参校《要术》可得正解。曹掾(yuàn),分曹治事的属吏。

〔11〕“其”,没有意义,疑衍。

〔12〕白叠: 棉花织成的布,古名白叠,也写作“白 货殖第六十二 ”。

〔13〕颜师古解释的“合”,是数量相等的意思,但怎样合法,解释多有不明。《史记》裴骃《集解》引徐广注,“合”读为“瓵”(yí),是受一斗六升的陶制容器,有确切的数量,比较明白些。

〔14〕唐有沔州,故治在今湖北汉阳。

〔15〕鲐(tái): 今指鲭鱼(鲭科的Pneumatophorus japonicus),分布于我国、朝鲜等地沿海。另一解释认为是 货殖第六十二 鲐,就是河豚。但颜师古斥为妄读为“夷”者,从台字多可读夷音,如怡、贻、饴、眙等,则“夷”是“ 货殖第六十二 ”的通假,所指为鲇鱼,而河豚有毒,鲇鱼又名“鲇鲐”,则“妄读”者似亦不无可取。

〔16〕郑康成即郑玄,语见《周礼·天官·笾人》郑玄注“鲍鱼”。“ 货殖第六十二 ”,郑注承正文亦作“鲍”。此系《周礼》传本有异。煏(bì)室,火房。

〔17〕巴: 巴州,唐时州治在今四川巴中。

〔18〕鲍乱臭: 秦始皇暑天死于沙丘(在今河北平乡),尸体运回长安,路上已发臭,乃用鲍鱼放在运棺材的凉车中,以乱其臭。鲍鱼,即腌鱼,有臭气的。

〔19〕它果采千种: 采得山野果实多到一千种,很难理解,《史记》作“佗果、菜千钟”,“种”作“钟”,似乎合理些。

〔20〕驵(zǎng)侩: 大牙商,大经纪人。下文“千乘之家”指封地百里的诸侯。

〔21〕“ ……三之 ……五之”: 这有不同解释,除孟康外,有认为是“三分取一,五分取一”,又有认为是提取3%或5%,还有其他解说。由于所记不明,难免分歧。

〔22〕《华阳国志》: 东晋常璩撰。记述远古到东晋时期的巴蜀史事,是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资料。今传本已有残缺。

〔23〕《史记》张守节《正义》也引到,文同。但今本《华阳国志》无之,是佚文。汶(mín)山郡,郡名,汉置,郡治在汶江(今四川茂汶北)。汶(mín)山,即岷山,在四川北部,绵亘川、甘两省边境。都安县,三国蜀置,故治在今四川灌县东。

〔24〕“谚曰”云云是贾思勰插注,非《汉书》注文。卒(cù),通“猝”,突然。

〔25〕见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。下文高诱注,今传高诱注本无此注。

【翻译】

《汉书·货殖传》说:“秦和汉两代的制度,有爵位的列侯和封有食邑的封君,都向封地内的人民征收租税,标准是每年每户二百文,封地达到一千户的,每年就有二十万租税的收入;他们朝见天子和诸侯相互间报聘的费用,都由这租税开支。一般平民、农民、工匠、商人,他们的赢利,一万本钱,一般是每年可赢利二千,有百万家财的,每年也有二十万赢利的收入;他们出钱由别人代服劳役以及交纳政府的赋税,都在这赢利中开支〔,生活可美好了〕。

“比如说,在陆地,马,牧养有二百只蹏; “孟康说: 就是五十匹马。蹏是‘蹄’字的古写。” 牛,〔一头四只蹄,两只角,〕蹄角合计共有一千只; “孟康说: 就是一百六十七头牛。牛马贵贱,按这个比例计算。” 羊,有一千只脚。 “师古说:凡说一千只脚,就是二百五十头。” 在沼泽地方,有猪一千只脚。在水乡,陂塘中出产一千石(dàn)鱼。 “师古说: 这是说有大陂养鱼,一年可以收到一千石的鱼。鱼是按斤两计算的。” 在山乡,有大楸树一千章, “楸树可以解成方直大木料的有一千株。师古说: 大木材叫作‘章’,解说见《百官公卿表》。” 安邑有一千株枣树,燕地秦地有一千株栗树,蜀地、汉水、江陵有一千株橘树,淮北荥南、济水、黄河之间有一千株楸树,陈、夏地方有一千亩漆树,齐、鲁地区有一千亩桑园和麻地,渭河地区有一千亩竹林。此外,著名国都有着万户人家的大城市,它郊区有人有一千亩田,每亩能收到一钟, “孟康说: 一钟的容量是六斛四斗。师古说: 这是说,一亩能收一钟的田有一千亩。” 或者有一千亩的栀子、茜草, “孟康说: 茜草和栀子,都可用作染料。” 有一千畦的生姜、韭菜: 这些人,〔他们的富有〕都和封有千户的列侯相等。

“谚语说:‘穷人想发财,种田不如作手艺,手艺不如作买卖,呆在家里作刺绣,不如靠着店门装笑脸招徕。’这就是说,做买卖的末业,却是穷人靠它来赚钱的。 “师古说: 这是说做买卖容易得到利益。”

“在通都大邑: 卖酒的,一年酿造一千瓮, “师古说: 用一千只瓮来酿酒。” 卖醋卖酱的,酿造一千瓨(hóng), “师古说: 瓨是长颈的罂,容量是十升。” 卖饮浆的,酿造一千担; “孟康说: 担是罂。师古说: 担是人挑的,一担挑两个罂。” 宰杀牛、羊、猪的皮有一千张;籴进的谷有一千钟; “师古说: 这是说经常籴进来囤积着。” 柴薪有一千车,船的长共有一千丈,大木材有一千章, “这是指正直粗大的大木材。旧时〔中央主管土木建筑的〕‘将作大匠’下面管理木材的属官叫‘章曹掾’。” 竹竿有一万根;轺(yáo)车有一百乘, “师古说:轺车是轻便小车。” 牛车有一千辆;漆过的木器有一千件,铜器有一千钧, “一钧是三十斤。” 素木器皿或铁器,或者栀子、茜草有一千石; “孟康说: 一石是一百二十斤。素木是〔没有漆过的〕白木器皿。” 马的蹄和噭(qiào)共有一千, “师古说: 噭,就是嘴。蹄和嘴共有一千,则是二百匹马。” 牛有一千只脚,羊或猪有两千头;僮的手指有一千; “孟康说: 僮,就是奴婢。古时没有空手游荡的人,都有工作做,做工作需用手指,所以人用‘手指’来计算,和马牛用蹄角来计算不同。师古说: 手指,指有精巧技术的人。一千手指就是一百个人。” 〔畜兽的〕筋、角或者丹砂有一千斤;素绸、丝绵、细布有一千钧,文、彩有一千匹, “师古说: 文是织有花纹的绸。染有颜色的绸叫彩。” 荅(dá)布、皮革有一千石; “孟康说: 荅布,就是白叠布。师古说: 荅布是粗厚的布。它的价钱贱,所以与皮革以同等的量来计算,不是白叠布。荅是厚重的意思。” 漆有一千大斗; “师古说: 大斗,是和一般量米谷不同的斗。现在习俗上还有大容量的斗。” 糵曲、盐、豉一千合; “师古说: 曲糵是论斤论担称的,重量相等成为‘合’;盐豉是论斗论斛量的,容量相等也成为‘合’。合是配合相等的意思。现在西楚荆州、沔州的习俗,卖盐豉的人,如果有人买盐和豉各一斗,便分别包裹起来,相伴着一起交给买主,这就是‘合’。解说的人不了解,却读为升合的‘合’,或者又改为‘台’字,争着解说,实在是错得远了。” 鲐、 货殖第六十二 (jì)有一千斤, “师古说: 鲐是海鱼。 货殖第六十二 是刀鱼,只饮水不吃固体食物的。鲐音胎,而解说的人有妄读鲐为‘夷’的,不但所指名物不对,读音也错了。 货殖第六十二 (zhé)、鲍有一千钧; “师古说: 货殖第六十二 是膊鱼,就是现在不加盐而烘干的鱼。鲍是现在的 货殖第六十二 (yè )鱼。解说的人却将鲍读为 货殖第六十二 (wéi)鱼的‘ 货殖第六十二 ’,意义相差远了。郑玄解释:‘ 货殖第六十二 是在火房里烘干的鱼。’也不对。火房里烘干的,就是 货殖第六十二 鱼,也就是现在巴州、荆州人所称的‘ 货殖第六十二 (jiǎn)鱼’。秦始皇死后载着鲍鱼来混乱尸体臭气,这鲍鱼就是 货殖第六十二 鱼,是臭的,而火房里烘干的 货殖第六十二 鱼本来就不臭的。” 枣子、栗子有一千石的三倍; “师古说: 就是三千石。” 狐皮、貂皮有一千张,羔羊皮有一千石, “师古说: 狐皮、貂皮贵,所以论张计数;羔羊皮贱,所以论担计数。” 毡毯有一千条;其他的果采一千种;“师古说: 果采,是说在山野中采得的果实。”有用一千贯钱放债收利息的: 〔所有这些经营〕经过‘驵侩’的调节说合 ,“孟康说: 节是调节物价的贵贱。这是说,除去驵侩的佣钱,余下的利润可以和千乘之家相比。师古说: 侩是给买卖双方说合的人;驵是他们之中为首的。” 贪多的,得到的赢利是三;不贪多的,得到的赢利是五, “孟康 说: 贪多的,不该卖却卖,不该买却买,所以得到的利润少,十分之中只得到三分;不贪多 的,贵了才卖,贱了才买,所以十分之中能得到五分。” 收入也都比得上千乘之家。上面说的是大致的情况。

“卓氏说 ……我听说岷山之下,土地肥沃,地下有踆(cūn)鸱,人们到死不会受饥饿。 “孟康说: 踆音蹲。水乡多鸱;那边山下肥沃土地,可以灌溉。师古说: 孟康的解说不对。踆鸱是指芋,芋块可以吃,当作粮食,所以没有饥荒的年岁。《华阳国志》说:‘汶山郡都安县有大芋,样子像蹲着的鸱。’〔所指就是这个。〕”俗话说:“怎么富得这样快?因为他耕种水地;怎么穷得这样快?也因为他耕种水地。”这就是说,低田可以使人暴贫,也可以使人暴富。

“〔鲁国〕丙氏 ……一家,从父兄到子弟,都有家规约定: 低头有东西要拾,抬头有东西要摘。”

《淮南子》说:“商人经营的项目多,会穷;手艺人技术管得宽,也会穷,因为心思不专一。” “高诱注解说:“商人项目多,不止一条渠道;手艺人技术多,不止一种技能,所以心思就不能专一。”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醒世姻缘传

《醒世姻缘传》以一个人生业果、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,对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社会黑暗的两大症状--腐败的官场和浅薄的世风作了鞭辟入里的解剖,是..